宁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宁乡市政府门户网站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宁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发布时间 : 2012-05-13 来源:宁乡市发展和改革局 所属单位:宁乡市发展和改革局 字体大小: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宁乡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入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型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挺进全国五十强的攻坚时期。本规划根据《中共宁乡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县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加速挺进五十强

奋力开启宁乡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必须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和阶段性特征,必须适应世情、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节现实基础

1、十一五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宁乡发展最好最快的五年,是宁乡发展征程中极不平凡、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挑战,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功战胜百年一遇的低温冰雪和强降雨等严重自然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是综合实力大步跨越的五年。一是经济快速增长。2010GDP达到49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倍,年均15.9%;人均GDP36296元(约合5417美元),比“十五”末增长20000元以上。二是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财政总收入达到25.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5倍,年均29.1%;地方财政收入达19.2亿元,年均增长9.4%。三是内生动力明显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由19.149.331.6调整为12.665.821.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58亿元,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7.4%,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00亿元和118亿元,分别增长1.5倍和1.8倍。四是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累计直接利用县域外资金1421亿元以上。

——十一五是区位平台大步优化的五年。以金洲互通建成和金洲大道通车为标志,拉近了宁乡与长沙的时空和心理距离;以金洲新区成立和成长为标志,宁乡发展平台不断向长沙市区靠近;以金玉组团纳入先导区为标志,主要发展阵地全部纳入长沙市区整体发展规划;以长沙区划调整为标志,融城梦想变得更加现实;以长韶娄高速、京港澳高速西线、益娄衡高速等战略交通项目陆续建设为标志,进一步加速融城步伐。一系列战略举措赢得了难得发展机遇,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宁乡的发展区位、效益和前景,奠定了融入大长沙、建设省会新区、实现大赶超的基础。

——十一五是产业发展大步提速的五年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工业总产值达800亿元,年均增长37%,其中规模工业产值650亿元,年均增49%,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二,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66%。工业园区强势崛起经开区成功晋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定宁乡工业跻身国家级层面参与产业分工、赢得政策支持、争取项目布局的基础和条件;金洲新区初具工业新城形象;夏铎铺等工业小区取得长足发展。企业方阵不断壮大。产值过亿元企业达120家,三一起重机孕育百亿企业希望,东洋铝业等世界五百强企业进驻宁乡,加加、楚天等企业占据行业领先地位,华良电器开创收购外资企业先河。主导产业初现雏形,形成机电、食品两个百亿产业,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服饰产业成为湘派服饰代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粮食、生猪和家禽产量全省第一,生猪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土花猪成为特色品牌;烟叶产量达21万担,产量居全省第三;农业机械化水平达68.8%。旅游经济强力突破。灰汤开发面貌一新,紫龙湾酒店开门营业,中部华天城即将建成;沩山开发蓄势待发,密印寺重新焕发夺目光彩,千手千眼观音奠定沩山旅游发展根本地位和前景;炭河里遗址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程温泉大酒店等五星级酒店成为城市靓丽客厅。商贸升级曙光在望,豪德大市场等专业市场奠定宁乡商贸城基础,大润发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引领城市商贸升级提质。

——十一五是城乡建设大步迈进的五年。现代山水洲城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2平方公里人口达31万。两岸三洲开发大势已成,建成沿江风光带3.2公里,资产全线升值,业态全面升级,初显滨江靓丽景象。新城板块开发如火如荼,行政中心及市民广场投入使用,欧洲风情街初具雏形,金融广场启动建设。新建城区道路45公里、改造城区干道20公里,主干道绿化及次干道、庭院延伸全面启动,四大广场扮靓城市门户,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自来水厂扩建。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年销售面积由30万平方米增至120万平方米,其中外来人口购房比例达18%,房价地价稳步攀升。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投入交通建设资金33.42亿元,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920公里、村道3000公里,宁灰、灰黄等干线公路相继建成和改造。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3亿元,完成3座大中型水库和13座小型水库处险加固,新建珍洲坝等河坝4座,完成渠道护砌760公里,解决安全饮水30万人,获评省水利建设先进县。以灰汤、花明楼和关山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试点深入推进,新集镇、新村庄初现雏形,新机制、新模式初显成效。花明楼、灰汤和夏铎铺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十一五是项目建设大步推进的五年。累计启动千万元以上项目工程1922个,完成投资459亿元,项目数量、规模、质量和效益大步提升,策划运作水平和推动服务能力大步提高。累计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963个,到位县域外资金407亿元,招商引资逐步向选商引资转变,对外开放的思路和领域不断拓宽层次和水平大步提升。金融创安深入推进,成为国开行重点支持县,吸引光大、长沙银行来宁布点;金融经济双活双赢,累计放贷387亿元,金融机构家家盈利、行行增效。

——十一五是和谐局面大步巩固的五年。全县政通人和心齐气顺,稳定祥和,安居乐业。政治文明不断发展县人大、县政协始终坚持围绕中心大局,服务发展主题,增进社会和谐,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充分发挥,推动发展、增强团结贡献不可替代。民生民本大步改善财政对民生民本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前所未有。居民储蓄达137亿元,比“十五”末净增80亿元。投入7亿元改善办学条件,3.5亿元用于“两免一补”和学生资助,率先全省普及高中教育,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建成职教中心和一批示范性学校。率先全省启动以惠民为直接目的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放补助4亿元惠及61万人,完成17家卫生院扩容提质和412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计生工作局面得到全面扭转和巩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不断扩面。大病医疗救助和特困学生救助机制全面实施。农村五保户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建成敬老院30座。建成廉租房5.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6.8万平方米。公务员和教师津补贴和绩效工资改革全面实施。平安创建扎实推进,严打惩治和治安防控有力,县法院心态建设全国首创,县检察院刑事和解全国领先,普法教育深入扎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十一五是两型社会大步推进的五年。宁乡成功列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试点县,成为大河西先导区的重要区域,省市县两型共建顺利开展。综合配套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两型产业加速集聚,高新技术支撑明显。耕地保护政策严格落实,土地资源有效保护开发。沩江流域综合治理、地质沉陷区治理全面加强,防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十一五是区域形象大步提升的五年。荣获全国百强县、中部十强县、中国旅游强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态示范区以及全省计划生育先进县、社会治安先进县、基层党建先进县等称号和荣誉,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旅游开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在全省成为典型;区域排名大步进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从第五届全国第169位跃居到第十届第73位,五年跃进96位,由中部第18位上升至第6位,五年跃升12位。品牌战略初显成效。全县拥有“国字号”品牌达14个,位居中部前列。宁乡进一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关怀。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宁乡经济社会发展。

——十一五是党的建设大步加强的五年。牢牢抓住党的建设这一重要法宝,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队伍建设新路子,努力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扎实抓好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思想解放,政治思想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十用十不用”鲜明用人导向,探索实行“三定四推十公开”干部选任制度,选人用人公信度、透明度不断提高,干事创业氛围不断浓厚。实施“5127”高素质人才引进工程,选才模式基本成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狠抓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三级联创”等活动,两新组织党建实现全覆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开展“规范政务服务年”、“行政效能建设年”和“行政执行力建设年”等活动,作风建设不断加强。通过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培育廉政文化,突出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

2、十一五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同心同德干事业,万众一心谋发展。坚持党的核心领导,着力加强思想、组织、作风、能力和廉政建设,打造了干事创业的核心和骨干,凝聚了干事创业的智慧和力量,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氛围和环境。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家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带领全县人民万众一心谋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始终坚持深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止步,开拓创新求突破。把解放思想作为永恒主题通过开展考察、讲座、挂职等学习活动引入富于创新、勇于进取的思想观念;通过“两个惟一”战略的实践以及“素质工程、人才工程”等方面的培育,不断破除思维定势,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更新思想,提升了思想新境界,开创了发展新局面,形成了敢想敢干、会想会干的创业氛围,强化了鼓励探索、支持突破的抢挺精神

三是始终坚持突出发展主题,高扬旗帜不动摇,抓住中心不偏移。清醒认识发展不够的基本县情,始终把握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牢牢抓住推动发展的根本任务,以发展统揽全局,以发展解决问题,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发展鼓舞士气,强力打造“五化并重”的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

四是始终坚持宏伟目标引领,志存高远树标杆,攀高比强鼓斗志。以宏伟的目标指明方向。从“鼎足三湘,进军百强”到“抢擂先导区、决胜大河西、崛起中西部、挺进五十强”,到“五年五十强,十年过百亿”,发展目标志存高远,催人奋进,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宁乡模式”、“宁乡速度”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全县人民攀高比强的豪情壮志和不断突破的坚定信心得到进一步激发。

五是始终坚持正确思路指导,坚定不移抓推进,一以贯之求实效。以“坚定一个目标,突出八个重点,实施八大战略,夯实六个基础,强化一个保障”的总体思路统揽全局,勾画工业主导、城镇带动三产互动城乡统筹的复合型县域经济蓝图,以清晰的布局和路径指导工作推动发展。

六是始终坚持科学把握形势,未雨绸缪抓主动,趋利避害抢机遇。面对宏观调控、冰雪灾害、金融危机等纷繁复杂的形势和突如其来的考验,坚持科学决策、超前谋划,实现了受灾不受损、调控不减速、危机变机遇的全面胜利,营造又好又快发展小气候,跑出了弯道超车加速度。

七是始终坚持构筑战略支撑,明确工作主攻点,突破发展主战场。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旅游品牌化和商贸区域化,构筑多业并举、多轮驱动的良好格局;开辟金洲新区、灰汤、沩山和两岸三洲等经济主战场,形成了多点发力、竞相突破的强劲态势。

八是始终坚持创新战术举措,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坚持以交通为先行,果断作出东进融城重大决策,争取发展空间,形成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开展三抓两促,开拓创新实行政策引导,动真碰硬优化经济环境,用最优的配置发挥资源最大价值,用最大的诚意争取项目最快落地,用最优的服务推动项目最快见效。

九是始终坚持共建共享和谐,多为群众办实事,凝聚人心促发展。牢记党的为民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让人民群众切实分享到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形成人人推动富民强县、共建共享和谐宁乡的生动局面。

十是始终坚持弘扬抢挺精神,强力推进不松劲,攻坚克难抓落实。发扬抢的意识、挺的精神、干的作风,立说立行,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确保了工作做实、思路落实、目标变实。

3、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宁乡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中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仍不够优。具体表现在工业经济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大企业引领、大项目集聚、大产业支撑;农业经济处在转型初期,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不够高;服务业GDP比重不大,文化旅游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还不强,商业辐射半径不长,专业市场发展不快,现代业态仍然不够。二是经济内生力仍不够足。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上依靠招商引资和投资拉动,县域核心竞争力不明显,科技创新程度较低,以资本和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不多。三是社会发展仍不够均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农民可持续增收压力增大;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学教育、医疗卫生等问题依然存在;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值得密切关注和努力化解。

第二节发展环境

4、发展阶段

十二五”时期宁乡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宁乡已经跃上新台阶、站在新起点,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新型工业化成长期、全面小康社会过渡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期,从以经济发展为主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变期。

5、重大机遇

一是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流。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持续缓慢复苏,外部环境仍将是机遇大于挑战。二是有利的国家政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颁布实施,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不断加快,将为宁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广阔的发展空间。长沙国际化区域性大都市的建设和长株潭“3+5”城市群的发展,为宁乡发展提供了强大引力和空前机遇。作为“3+5”城市圈的重要枢纽,长沙最为重要的西向经济通道与工业走廊,宁乡必然成为长株潭经济圈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窗口和平台,必然成为省会今后发展空间最为广阔、发展前景最为光明的新城区。四是强力的发展支撑。铁路高铁、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市政大道全面对接长株潭城市群,立体式的交通网络将宁乡带入崭新的发展时代。五是强劲的发展势头。“十一五”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良性复合型发展模式。同时宁乡拥有后发空间、人才等综合优势。未来五年,必将成为宁乡加速挺进步伐,实现赶超进位的战略决战期。

6、主要挑战

十二五”期间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社会发展转型期,同时也是各种矛盾凸现期,突出表现为“六大压力”和“六个有待突破”。一是加快发展的压力。相比宁乡现状和赶超进位,发展不够的阶段性特征和加快发展的基本任务仍然没有变,主战场仍然不够强,崛起支撑仍然不够有力。形成工业主导、城镇统筹的复合型发展模式和多业竞发、多点支撑的全面发展格局有待突破。二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压力。工业产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农业产业链相对脆弱,三产发展不够充分,经济外向度不高。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粗放增长的问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大,产业发展和转型任务重。大企业的引领、大项目的集聚、大产业的支撑和服务业、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的比重有待突破。三是区域竞争的压力。随着高铁等快速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全方位渗透,逐步缩小了各地区区位优势差距,外部形势逼人,兄弟县市来势同样迅猛,实现赶超崛起和形成资本、人才、技术等优势有待突破。四是资源要素的压力。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要素的需求和供给能力矛盾将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土地、能源、水等资源要素将越来越紧张,处理不好,将严重制约发展。要素的争取和集约利用有待突破。五是深化改革的压力。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难以有效解决的根源,仍然是体制机制不完善,未来的发展更需要靠改革来推动。目前宁乡改革已进入全面的攻坚阶段,继续深化改革将触及到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复杂性和艰巨性也明显加大,有待突破。六是和谐稳定的压力。民生的诉求越来越多样化,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速,必然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巨大压力。城乡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社会公共产品发展和供给水平、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待突破。

第三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挺进五十强,提速过百亿”为目标,以东进融城、建设两型社会为方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加速提升区域竞争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品牌化、商贸区域化,努力把宁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环境优美的省会新区和两型示范区。

8、基本原则

——坚持跨越发展。把加快发展作为“十二五”期间最根本的出路、最核心的任务。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进“五化”,加速提升区域竞争力、项目支撑力、资源聚合力、竞争软实力,为促进科学跨越奠定坚实基础。要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依靠发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特色发展。把特色发展作为全面参与省会和长株潭战略协作与分工的前提。在坚持多点支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坚持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宁乡在资源、产业、区位、交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在新材料、食品加工、先进制造业、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努力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坚持两型发展。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两型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各项活动中。全面推进两型综改,不断加强政府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两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加快两型创建,突出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协调发展。把协调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主动引导经济、人口、资源和生态合理布局,促进空间科学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协调,注重投资、消费与出口相协调,速度、质量与效益相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

——坚持共享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富民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积极促进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持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动公共服务与公共投入均等化。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加惠及民众。

——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开放创新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宁乡,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扩大开放,努力提高开放程度和水平。

第四节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9、发展定位

区域发展定位:省会长沙最具发展空间、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城区,长株潭“3+5”城市群的重要枢纽,长株潭经济圈辐射周边地区的主要平台,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两型示范区。

产业发展定位: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湖南和中部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长株潭城市群和泛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现代服务业新区。

城镇建设定位:主城区为具有省会新区标准的现代中等宜居山水洲城。全域构建以新型城镇化为接点的城乡一体化体系。

10、主要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战略原则,结合宁乡现有基础、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2015年,适当考虑价格因素,GDP确保8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达到1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以上,人均GDP达到6.1万元(约合9126美元)。财政总收入确保8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8%以上;力争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3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

——结构调整。全县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56332工业总产值确保2600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力争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规模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8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旅游产业占全县GDP比重达15%以上。

——民生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16%,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人均GDP增长基本同步;逐年加大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渐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规范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就业岗位2.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15年全县户籍人口13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城镇建设。县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总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不断彰显山水洲城特色2015年规划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人口50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供水普及率95%,管道燃气率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集中处理率100%,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实现小城镇累计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建成区城镇人口4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

——资源环境。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全面创建生态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1%,单位GDP能耗降低15%以上,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30%以上,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COD、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削减率指标达到国家约束指标水平。

——科技创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5%,专利授权量增长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具有宁乡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

(专栏:“十二五”时期主要指标定位,见附表)

第二章全力推进东进融城,全面建设省会新区

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东进融城是宁乡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发展的战略主攻方向。省会新区是宁乡未来区域发展总定位。现代中等宜居山水洲城是十二五时期县城定位。必须全力争取区划上融入长沙、区域上对接长沙、产业上参与长沙。必须自觉着力以省会新区和山水洲城的理念、标准和模式来引导宁乡、规划宁乡、建设宁乡、管理宁乡。

第一节全方位东进融城

11、以交通为先导,全面加强融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拓宽融城通道。突出东西互连,南北互通,全力构筑立体式现代交通网络,实现无缝融合长沙。全面拓宽宁乡和“3+5”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全面对接市政设施。加快构建和对接新一代大容量、高速率主干信息传输网络,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实现与大长沙市场、信息一体化。全面规划和对接长沙市政管网,努力构建水、电、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共享网络。

12、构建三级融城格局。第一级融城区,即主体板块、东南板块及玉煤大道沿线乡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打造成省会新城区;第二级融城区,即中部板块。“十二五”期间,打造成湖南和长沙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未来逐步成为大长沙发展的新空间。第三级融城区,即西部板块。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大长沙的生态屏障和长株潭城市群的休闲花园。

第二节全面参与省会和长株潭战略分工与协作

13、努力打造河西交通枢纽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在建和规划拟建的高速公路、铁路、高铁、城际轻轨、地铁、市政大道和国、省、市道路,加速打通快速通往湘中、湘西、湘西南、湘西北和环洞庭湖通道,加速规划和建设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

14、建设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产业核心区。充分发挥大园区引领作用,以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以金洲新区为前沿阵地,同时加快东南板块新型工业化园区的开发建设,建设全省和中部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15、建设省会两型新城区。突出现代山水洲城特色,全面实施两型城市标准,建设新兴复合型城市,努力打造先导区的重要组团和省会新城区。

16、努力打造长株潭辐射湘江以西省域主平台。立足“3+5”城市群重要节点型城市的定位,积极承担起长株潭城市群带动湘江以西省域发展主平台的功能,打造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重要平台。

17、巩固都市农产品供应和产业配套重要基地。瞄准长株潭城市群生产生活物资消耗和产业配套需求市场,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进一步扩大优质粮油、生猪、畜禽、蔬菜、茶叶、小水果等优势农产品的供应能力,巩固省会和长株潭城市群农产品主要供应基地。加强产业联动,大力发展“3+5”城市群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建设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的产业配套基地。

18、打造省会和长株潭的休闲花园和生态保护区。全面建设长株潭假日旅游目的地、核心生态休闲区。大力挖掘宁乡传统文化,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建设省会生态西屏障。

第三节建设省会新区,打造山水洲城

19、全面优化主城区布局。在坚定不移推进东进主攻方向的优先原则下,推进“西改、南联、北拓”的城市扩张方略加快城区内改提质步伐。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50万人,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加快构建“一带两片七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带即沩水风光带,构建城市生态休闲胜地;两片即玉潭片区和金洲新城片区七组团即老城综合服务区、滨江新城高端综合区、玉潭新城综合区、金洲湖休闲生活区、白马新城综合区、经开区工业新城和金洲新区工业新城。

20、全新理念规划省会新区。坚持以省会新区和两型的理念及标准,以现代山水洲城的定位来规划、控制和发展宁乡主城区;坚持以江南山水田园特色定位,以城乡一体化和两型的理念及标准来规划、控制和发展宁乡乡村区域。全面科学做好宁乡中长期和近期城乡建设一体化规划、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城镇体系一体化规划、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等重大控制性规划;做好区域性详规和项目、民居等建设标准。切实做好当前区域建设项目的控制。切实保障新规划的控制与实施,促进城市要素合理组合、相互协调

21、全新标准建设省会新区。一是提升建设理念。坚持按新规划体系来建设、改造城市和乡村。着力以省会新区标准来建设城市和新型城镇,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现代宜居山水洲城。二是提升定位水平。建设保持江南山水田园特色的新城乡。推动城市品牌提升,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赢得核心优势。三是提升建设水平突出高效优质、精细精美,打造地标建筑和百年工程。四是提升价值水平。把握节奏,统一和规范以土地为主的城市资源供给方式,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五是提升开放水平。建设包容性强,开放程度高的区域性国际化都市新区。

22、全面提升城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构建主城区现代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体系。一是全面提升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加速G319改造、金洲西线和玉煤大道等快速交通线建设,构成便捷畅达的外联交通体系。加速滨江大道、沿江大道、玉潭东路等城区道路建设,构成便捷畅达的内部交通体系。加速完善一环、二环、三环路网,构成连贯畅达的环线交通体系。建设沩丰坝大桥、溜子洲大桥及连接线,加速跨江交通体系建设。加强交通枢纽和公共交通建设,合理布局物流、人流。二是提升城市资源能源保障和供给体系。规划建设经开区、茆田和高坝窑变电站,增加城市电力保障;开辟城市第二水源,完善新老城区自来水管网建设,增强供水保障;加快建设天然气入宁工程,增加供气保障;逐步建设城区供热体系。三是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加快城市网络化、政府智能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进程。四是提升城市环境治理与保护水平。加快“四溪一渠”截污干管铺设和景观建设,加强城区背街小巷改造,全面提升城市净化、序化、绿化、亮化水平。五是提升城市教育、文体、娱乐等社会事业配套水平。六是提升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能力水平。七是提升生态景观配套水平。

第四节加速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23、不断创新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体制现代化水平。稳步推进市场化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

24、不断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与科学经营。大力加强绿化、环卫、环保、水务、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建立健全现代城市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加强指挥平台、业务处理平台和服务监管平台建设。加强管理预介,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提早介入城市建设机制,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加快建设弱者零辅助体系,强化城市的人文关怀。提升城市经营水平,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用好城市资源的开发权、冠名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搞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

25、不断优化城市社区管理。加快社区民主化进程。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素质。切实加大进城农村人口市民化的教育。加强政府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强化对住宅小区、社区中心及其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场所的规划建设。加强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建立健全政府、社区和居民之间的沟通联系渠道。丰富社区活动。

第五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26、科学规划县域城乡发展体系。坚持产业兴镇不动摇,抓好城镇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宁乡城镇体系。构建“主城区—次中心—中心镇—基础镇—中心村—集居点”的六级城镇体系。即一个主城区:三乡一镇,金洲、夏铎铺、菁华铺;三个次中心:花明楼(花明楼、道林)、灰汤、沩黄(沩山、黄材);四个中心镇:流沙河、煤炭坝、双凫铺、横市;十八个基础镇;若干个中心村和集居点。促进城镇协调发展,逐步建立以主城区为核心次中心为纽带中心镇、基础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

27、编制管理好小城镇发展规划。突出城镇特色。鼓励有品质、有特色的城镇发展。杜绝新上“马路经济型城镇”项目。坚持规划先行。以建设两型小城镇为出发点,合理确定城镇规模,有效配置各种资源,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加强规划管理。小城镇规划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充分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村庄规划实施,引导村民合法建设,切实改变村容村貌。

第三章科学明晰主体功能分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科学明晰主体功能分区,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是统筹县域区域持续协调发展,形成强大发展合力的重大举措。必须加快明晰县域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合理产业布局,制定分类指导和统筹区域发展政策。

第一节明晰主体功能区划

28、着力发展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宁乡主体板块、东南板块乡镇、次中心和中心镇集镇。具体包括玉潭、白马桥、城郊、历经铺、金洲全境和夏铎铺中北部、双江口西南部、朱良桥南部、回龙铺东部、坝塘东北部、菁华铺中东部、道林中北部、花明楼中北部、大屯营北部、东湖塘东部以及灰汤、横市、双凫铺、黄材、流沙河、煤炭坝等中心镇集镇规划区域和工业小区规划区域。主要进行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县城区域和金洲区域:重点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服务业能力,加快推进旧城区改造、新城区提质,工业企业入园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东南板块:着重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规划建设新型城镇,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宁乡新的增长极;次中心和中心镇集镇(灰汤、黄材、横市、流沙河、双凫铺、煤炭坝):每个集镇集聚2-10万城镇人口,突出产业和功能的专业性,加快经济和人口聚集,建设特色配套工业小区,建设城市与农村结合的重要节点。

29、扶持发展生态保护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生态保护区域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河流源头及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沩山、巷子口、沙田、龙田、青山桥、枫木桥等乡镇全境;黄材、流沙河、灰汤除集镇规划区外其他区域;偕乐桥南部等区域;限制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域内的生态保护区域、河道、相对高差在30米以上山头、景区景点。突出抓好生态保护区域内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建设风情小镇,打造旅游新亮点;集中进行连片农业产业化开发,重点发展茶叶、小水果、花猪、中草药等特色农业;深入推进生态安全保护区建设,保护地缘地貌、动植物多样性,着力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30、分类指导和发展限制开发区域。县域内除重点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外其他区域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把限制开发区域定位于现代城市和工业园区向生态保护区过渡的城乡结合区域。本区域“十二五”期间主要功能定位为新型城镇示范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配套产业特色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度假休闲产业。

第二节优化产业和生态布局

31、工业布局。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统领全县工业平台。重点建设“一部一区一廊一基地”。“一部”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本部。本部整合纸业园、华夏中小企业园、茆田制造园和农产品深加工创业园,涵盖玉潭、城郊、菁华铺、双江口和朱良桥,重点发展家电制造、液态食品、新能源、新型建材等产业。一区即金洲新区整合夏铎铺机械工业园、大湾岭工业小区,涵盖金洲镇、夏铎铺镇和历经铺乡。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循环经济、轻纺服饰等产业。“一廊”即玉煤大道先进制造业走廊整合资源,加速中小企业聚集,打造与主体园区相配套的中小企业园。“一基地”即将东南板块打造成特色新型工业化基地。

32、服务业布局。构建“一区、七镇、三基地、一中心”的城乡一体服务业格局。“一区、七镇”即主城区和花明楼、灰汤、双凫铺、横市、煤炭坝、黄材、流沙河等七个乡镇,重点发展房产、商贸、旅游业、新兴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三基地”即花明楼、灰汤、沩山风景名胜区三个重点旅游基地;“一中心”即湘中物流中心,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建设横市、道林、金洲三个物流仓储集散地。

33、农业布局。构建“一园五走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布局。“一园”即农产品深加工创业园“五走廊”即朱良桥、双江口、东湖塘、花明楼百里优质稻走廊,喻家坳、横市、双凫铺现代烟叶走廊,沩山、黄材、巷子口长沙市河西百里茶叶走廊,回龙铺—流沙河、青山桥畜禽养殖走廊,朱良桥、双江口、金洲现代花卉苗木走廊。

34生态布局。构建以沩江生态建设为龙头,西部山区生态保护为依托,城市园林绿化、乡镇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城乡生态体系。着力打造和保护“一廊、二脉、三区、四带、五湖”的生态格局。“一廊即沩江生态走廊;“二脉指以沩山为代表的雪峰山余脉和以嵇珈山为代表的衡山余脉;“三区是指沩山—黄材、灰汤—流沙河(青山桥)、花明楼—夏铎铺三个生态片区;“四带指以金洲大道为主轴对接长沙的城市绿化带、以宁乡—沩山为主线的县乡交通绿化带、以长韶娄高速为黄金要道的旅游精品线路绿化带、以益娄衡高速为主干道的区域性交通绿化带;“五湖即青羊湖、紫龙湖、金洲湖、闸坝湖和花明楼韶山灌区湿地区。

第三节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35、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统筹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绿化和环卫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实施安全卫生饮水工程、道路配套建设工程、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环卫垃圾处理工程、园林绿化美化工程。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发展次中心和中心镇,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环境,逐步辐射小城镇和集居点。

36、创新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一是加强制度创新,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二是不断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均衡优质资源布局,强化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益性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到2015年将农村居民和农民工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控制在允许的合理范围内。三是着力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急需的公共服务突出问题:贫困人口救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贫困学生就学、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医疗保险制度与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等。

第四节建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

37、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一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对重点开发区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对环境保护区实施保障、补偿型财政政策。二是改革现有投资模式,编制主体功能区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实行按领域安排与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相结合的产业政策。三是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政策,制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用地标准,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与吸纳农村人口集居、进城定居等相挂钩的用地政策。四是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现积极的人口迁入或退出政策,引导生态保护区超载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平稳有序转移。五是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制定不同的环境标准,实行动态的、逐渐严格的环境监管。

38、完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制定实行差别化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重点开发区,优先考核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经济增长、吸纳人口、质量效益、产业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以及外来人口公共服务覆盖面等。限制开发区,优先考核农业和两型农村发展水平,主要评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收入、新型集镇、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情况等指标,弱化对工业化相关经济指标的评价,弱化对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工业、财政收入等指标的评价考核。生态保护区,优先考核生态保护情况,主要评价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生物多样性、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大气和水体质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率等指标。

第四章坚定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兴工强县是十二五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宁乡发展的首选战略和基本支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突出主要平台建设,突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培育大企业,形成支柱产业。必须坚持招商引资与产业扶持并重坚持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

第一节突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9、全力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把经开区总部打造为“千亿园区”,建设成两型工业新城2015年,本部工业产值过1200亿元,财政收入过30亿元。坚持错位发展,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全国最大液态食品基地、中部最大家电制造基地和绿色建材基地。同时,做大做强机电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两型发展,打造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产业园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扩大,再生资源生产企业入园30家,循环经济产值达200亿元。

40渠改造工程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40、重点打造和建设金洲新区。努力把金洲新区建设为国家级新材料基地、大河西先导区和县域经济增长极、新兴产业集聚地、宜工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到2015年,工业产值和税收达到1000亿元和25亿元。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2015年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00亿元。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打造两型社会建设的标杆。坚持复合发展,逐步完善城市综合配套,促进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合理布局,推进新区在空间上和层次上与省会融为一体,打造大河西先导区的两型工业新城。

41、加快东南板块产业基地和玉煤大道工业走廊建设步伐。把东南板块、玉煤大道工业基地打造成为宁乡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快规划建设东南板块产业基地。以长韶娄高速与京港澳复线互通区域为核心,构建特色明显、支撑强劲、发展可持续的园区经济格局。二是加快规划建设玉煤大道工业走廊。依托白马桥、回龙铺、大成桥、煤炭坝、喻家坳、双凫铺等乡镇工业基础,打造与主体园区相配套的中小企业生态工业走廊。

42、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园区城市化水平。一是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园区水、热、电、道路、通讯、污水处理等设施,增加生产要素供给保障能力。二是加快发展园区服务业。配套建设超级计算机、高速信息通道、技术开发、检验检测认证、高档写字楼、标准厂房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和学校、医院、房产、商贸网点等生活性服务平台。三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构建分工合理、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带动能力强的现代特色产业集群。

43、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区带园、资源共享、分块动作、协调一致”的园区管理和运行体制。全县工业园区都归属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本部、金洲新区、玉煤工业走廊、东南工业园和其它园区独立运作。创新园区考核体系,加强对企业两型发展的组织和引导。创新政策对接机制,争取省市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政策优惠。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维护区域稳定和谐,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区域发展联动机制,加强园区和乡镇、总部与分区、园区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动发展。

第二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根本着力点,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形成3~4个百亿产业集群。

44、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发展工程与建筑起重机、食品药品机械装备、混凝土机械装备、精密数控装备等产业。一是依托三一汽车起重机,形成上下游相关产业链条,不断壮大工程与建筑起重机产业。二是以楚天科技为龙头,鼓励医药机械装备企业入驻与发展,打造世界医药机械装备新都。三是鼓励混凝土机械装备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创新,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并着力引进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壮大混凝土机械产业集群。四是大力发展中高端工程机械成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超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等产业。五是大力引进先进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到2015年,建成中部地区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

45、新材料新能源。一是壮大新材料产业。以现有新材料产业为基地,进一步细分市场调整产品定位,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先进储能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材料的引进和研发。二是着力发展新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生产智能电网设备、电站装备的制造及应用产业,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到2015年新材料、新能源实现产值500亿元。

46、节能环保与循环经济。一是以远大住工住宅示范园、产业园为核心,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建筑节能产业。二是重点发展以格力电器、邦普材料为代表的再制造业,建成湖南新兴再制造业基地。三是发展壮大生物科技产业,细化产业分工,重点发展污水处理等环保产业。

47、汽车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积极引进华泰等国内外品牌汽车制造业。大力引进和发展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产业。力争2015年实现汽车和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过100亿元。

第三节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按照改造提升、自主创新和提高效益的要求,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和整体升级。

48、食品。鼓励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开发新产品,创造名牌产品。建设饮料、调味品、粮油、肉制品、酿制品、茶叶、蔬菜水果等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将宁乡打造为全国最大的液态食品基地、中国食品工业强县2015年实现总产值500亿元。

49、服饰鞋业。重点发展男女时装、职业装、中高档床上用品、制鞋等细分产业,鼓励企业提升研发水平和自动化生产水平,创新营销思路,扩大品牌知名度。切实加强中国湖南纺织服饰工业园建设,升级产业服务平台和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国内外服饰鞋业品牌企业、先进代工企业。2015年,实现产值50亿元。

50、烟花鞭炮和矿产等其他产业。整合资源,鼓励兼并重组,加快技术升级,促进煤、锰、地热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培育和扶持水泥、再生纸、烟花鞭炮、量具等规模企业做大做强;促进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工业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第四节全力培育支柱龙头企业

实施“品牌提升”、“规模支撑”战略,全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跻身世界品牌企业方阵。力争实现产值过500亿元企业1家,过100亿元企业3家,过50亿元企业10家,过10亿元企业50家。

51、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一是加强企业家的培训。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致力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现代企业家。二是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积极运用国际企业管理标准,建立和健全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强企业监管。推行企业信息公开,完善企业内部监管机制;强化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管意识,加强行政监管力度。

52、不断推动核心企业上市。一是建立扶持政策。建立征地、用电、税收、贷款、政府采购、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二是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加强协调服务。加大对企业上市环节的协调服务,营造企业争相上市的良好氛围。四是创新上市模式。引导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成功上市、借壳上市或者异地买壳上市,并将公司注册地迁至宁乡。未来五年内,全县上市公司达到8家,争取10家以上。

第五节加强专业园区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53、积极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加强特色专业园区建设。重点扶持机电配套、服饰鞋业、建筑建材、金银珠宝等特色产业园区。制定飞地招商和转移政策,鼓励各乡镇和县直单位招商项目和原有企业向专业园区落户和转移。

54、优化创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放宽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保护中小企业和企业主合法权益;健全机构,加强中小企业和全民创业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持续推进创业富民活动;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优质创业项目,大力培育全民创业。

第六节加强工业化和信息化“双化融合”建设

55、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一是着力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机电一体化、应用数控系统等技术,提高行业和产品的技术层次。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机械制造、食品、纺织、建材等行业为重点,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嵌入式改造提升产品核心技术。三是推进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

56、提高工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推进体系和网络平台。建立全县数据库和产品数据库,向国内外动态发布产品、供求、投资、技术创新等信息;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信息系统,综合工商、税务、统计、技术监督等部门的信息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引进和发展物联网等新型双化融合产业。

第五章坚定强农富民战略,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农业

以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方向,以推动农业增效、农村增值、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推进“七化七县”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型、规模型、生态型、品牌型、高效型、外向型转变。

  1. 加强粮食生产


着力巩固湖南不可撼动的粮食生产第一县和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2015年,实现粮食复种面积210万亩以上,优质稻面积达85%以上,粮食总产量100万吨以上。

57、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种粮面积。落实粮食生产一把手负责制,制定粮食生产考核和奖惩办法,切实加强粮食生产责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保持120万亩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建立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永久性农田保护区,确保粮食生产资源稳定。推进新增粮食产能工程。

58、大力发展优质稻。加快优质稻良种引进、选育和技术创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全面建设以回龙铺核心示范区为中心的涵盖双江口、南田坪、坝塘、资福、东湖塘等乡镇在内的20万亩现代高产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品牌产品。大力发展富硒有机米产业。2015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年产50万吨。

59、加大粮食生产政策制定和执行力度。积极争取上级各类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强典型示范与政策宣讲,切实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严控耕地抛荒,对人为抛荒进行相应处罚,并对双改单和抛荒耕地取消补贴补助。推进土地流转,鼓励种田能手、返乡农民、农技人员、专业合作组织适度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生产。

第二节壮大宁乡花猪产业

60、做大做强宁乡花猪产业。一是以“宁乡花猪”的资源保护和开发为重点,建设好花猪资源场、扩繁场、血缘站。二是全面推进标准化养殖,重点建好一批标准化养殖示范场。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点扶持和壮大2~3家龙头企业。四是建立健全花猪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产品追溯制度,全面加强品牌保护。2015年,宁乡花猪年出栏量达50万头。

61、扶持畜禽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国字号名优品牌,大力发展绿色畜、禽、水产品。通过招大扶强,形成以产品深加工为重点,构建资源保护与开发、养殖、销售、市场流通、储备于一体的产业聚群;鼓励和引导规模养殖和经营;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综合扶持力度。力争拥有3~5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三节加快烟叶生产整县推进

62、优化产业布局,稳步扩大产业规模。一是科学规划单元。构建“一环两组团”烤烟走廊,“一环”即喻家坳、横市、双凫铺、大成桥组成的环形走廊“两组团”即老粮仓和大屯营单元构建以资福、偕乐桥等乡镇为重点的晒烟单元2015年,产业规模达50万担,其中烤烟35万担,晒烟15万担。二是搞好土地流转。积极探索置换土地、大户联租、土地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突破制约烟叶产业发展的瓶颈。三是以整县推进带动烟叶产业整体升级。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努力打造全国领先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

63、坚持科技兴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争取品牌建设达国家领先水平,2015年全县特色优质烟叶达10万担。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技术人员和烟农整体素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平台,实现基地建设与品牌协同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全力跻身湖南中烟基地县。建设现代烟草产业体系。进一步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完善专业服务体系。促进生产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重点环节专业化。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

第四节大力发展现代都市生态农业

64、着力壮大都市近郊农业产业。全力建设省会及“长株潭”城市圈的米袋子、菜园子、果盘子和休闲花园。加速建设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花卉和名优水果等精细农产品。紧密依托城市技术、资金、人流密集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建设区域性农产品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加快发展以广场绿地、园林景观、楼宇居室美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

65、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着力建设一批高品位的生态休闲度假山庄(村)、高端乡村会议中心,满足城市居民的商务、休闲、农事体验、度假等需求,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有机统一。注重特色发展,注重农旅结合,构建城乡互动的生态休闲农业新模式。

66、坚持生态理念,打造全国绿化模范县。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3%,林木绿化率达51%实现林业总产值100亿元。一是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着力保护和建设好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大力开展“三边”造林,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凤凰山森林公园、金洲湖湿地公园、青羊湖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生态旅游。二是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林权流转机制;加强森林防灾体系和林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油茶、楠竹、绿化苗木、水果产业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加强森林经营管理,试点碳汇造林。

第五节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

67、突出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优质农业。一是建立健全标准体系。重点制定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名特优新产品地方标准。二是强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带动。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性好、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壮大龙头企业群,推进标准化进程。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实施的监督管理。着力完善农产品质检体系,重点加强质检中心、批发市场速测点的建设力度;推动建立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和产品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全面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县。

68、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建设高效农业。一是加强品牌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加强品牌保护,提升农业外向度。争创5个以上省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生产基地),15个左右全国农产品知名品牌。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力度;2015年,农技推广率达100%,农业技术转化达10项,农业创新投入5亿元。三是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与特色加工;发展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积极开展生物利用、转化、增值、循环处理,着力发展生物能源等产业;重点建设好宁乡农产品深加工创业园。打造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县。

第六节不断提高农业综合配套水平

69、不断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不断加强农田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旱涝保收高标准稳产农田比重。二是着力进行农业高产田建设。不断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严格保护耕地和后备耕地资源,加快土地整理复垦、机耕道、田间道路、林网建设;实施“沃土工程”,着力加强田间管理和因地投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防止土壤退化;创新高产示范平台,引进科技,普及良种良法,实现亩产吨粮目标。

70、加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农业教育,持续加大对农技工作者、农民的培训力度,普及推广先进农业知识;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建立健全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二是提升农资保障水平。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2015年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农机大市场。建立化肥、农药、种子等重要农资储备和供应体系,确保储备充足、供应顺畅、质量优良。三是着力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切实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支持力度。切实加强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进一步拓宽现代农业社会投资渠道,大力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创造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良好环境。四是不断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邮政等机构作用,依托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构建稳定、有序、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建设资源公司生猪产品交易市场,配套完善湖南御邦农产品交易中心,同步研究生猪期货交易所建设;加强农产品信息中心分析作用,引导企业、农民有序地组织生产。

第七节加快两型新农村建设

71、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典型示范、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模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探索发展新型农业,形成新农村建设长期有效的资金来源。以新型城镇化和特色风情集居点为方向,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集居点集中。全面提升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和配套水平。全面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全面实施农村清洁亮化工程。

72、全面实施农民收入倍增工程。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财产性收入。到“十二五”期末,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

73、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一是促进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社区。建立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项目,改进服务手段;重点加强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技术信息等公共服务,促进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贫有所帮等政策落实。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升村级组织管理水平。三是明确社区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居民委员会、社区在投入、管理、维护维修等方面的责任;通过绩效考核、以奖代酬或其他方式调动居民积极性,主动整理庭院、菜园、农作区、公共责任区等,全面推进两型乡村(社区)建设。继续加强关山、炭子冲、永盛等新农村全省、全国样板示范点建设。

第六章坚定三产活县战略,加速推进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74、重点发展面向广大群众的普通商品住房。积极引导住房消费,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保障性住房体系。十二五期间,实现保障性安居率达98%以上。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大城市棚户区和国有工矿(林)区棚户区改造,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城市无房户和农村危房户的住房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量,协调各种力量全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老城区改造,重点开发普通商品住房,稳步提高供给能力,满足群众的居住需求。

75、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打造宁乡房产品牌。一是配合东进融城战略,引进国际先进理念,适当增加中高档商品房供给,适度规划开发一批精品楼盘和高档住宅小区,切实提高宁乡房产品位,吸引外地高端客户来宁乡置业居住。二是积极推动次中心、重点小城镇商业房产开发,加强小城镇聚居点建设,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三是合理规划住宅建设区,在主要居民聚居点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工作。

76、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一是加强物业服务管理体系,探索成立行业协会,加快物业服务行业发展。二是正确运用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保持房地产投资合理规模,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三是深入整顿规范房地产秩序,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依法惩治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

77、贯彻两型理念,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立健全提倡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的机制体制。加大政策与科技投入,引导传统建筑建材产业向节能省地环保型方向发展。重点支持远大住工等绿色节能型住宅产业发展壮大,探索建设绿色节能住宅示范县。

第二节努力打造湘中商贸中心

构建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格局,努力把宁乡打造成为湘中商贸中心和中部现代物流中心。到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亿元,外贸出口8亿美元;培育年交易额过100亿元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5个,过50亿元的现代商贸购物中心3个。

78、大力发展商贸经济。构建便捷的消费网络,科学规划建设城乡商品批发零售站点。加快建设网络和电子商务等交易平台,加快发展电视购物等新型商贸业态。引进和培育铭嘉、大润发、快乐购、汽车城等若干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塑造独具特色的消费品牌,着力培育房产、汽车、文化、休闲等消费新热点,提升消费吸纳力和辐射力,着力打造辐射湘中、湘西北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79、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合理布局现代物流通道、园区和重要商品储备基地、县市边贸物流中心。“十二五”时期,着力打造连接南北、辐射湘中和湘西北的物流中心,高标准建设好豪德等重点商贸物流项目,重点建设好横市物流中心,钢材物流园,经开区、金洲新区的工业物流中心,规划论证道林物流园。

80、大力发展其它生产性服务业。一是培育发展商务楼宇经济。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协调发展金融保险、影视传媒、信息咨询等相关服务业,形成具有宁乡特色的高品位商务区。二是培育发展汽车服务业。加快发展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驾考培训、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汽车金融、停车服务、报废回收等服务业,支持各类汽车服务企业连锁化经营、品牌化管理。三是做优做强中介服务业。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法律、公证、会计、审计、评估、房产等中介服务。

81、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一是全面升级餐饮业。加强现有餐饮业的升级,提升餐饮业服务水平,培育壮大一批富有特色的餐饮品牌。建设一批经营服务理念先进、休闲娱乐设施齐全、乡村田园特色鲜明的农家乐。提升县域酒店整体水平,依托通程、华天、碧桂园凤凰等五星级酒店,致力打造出宁乡高端商务、休闲会展旅游的酒店品牌。二是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推进家庭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积极发展中小型家庭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社会养老、居家养老、家庭看护、家庭教育、生活保健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服务功能,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第三节突出发展金融服务业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到2015年,新引进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15家,实现银行存款余额确保640亿元,力争700亿元,贷款余额确保480亿元,力争500亿元。

82、完善现代金融体系。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银行、证券、担保、基金等)来宁设立分支机构,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继续深化银企合作,加强金融服务支持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特别是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逐步建立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全力争创省级、国家级金融安全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规范和创新民间借贷行为;全面配合国家省市推进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83、提高企业金融融资能力。积极发展产业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等基金,加快建立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和综合服务平台,争取利用全世界资本市场增加经济发展的资金供应,有效缓解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提高经济发展活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节着力壮大文化产业

84、加快发展壮大宁乡特色文化产业。科学制定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扶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一是依托中部华天城,大力发展会展、论坛等高端文化产业,打造“中部博鳌”。二是盘活文化体育资产,以文化体制改革为抓手,建立文化体育产业集团公司,形成集聚人才、策划创作、制作生产、宣传发行、经营销售服务的平台。三是通过股份制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创建名牌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建立可持续开发的“文化产业链”,形成“宁乡文化板块”,把宁乡建成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四是规范发展休闲娱乐业。发展提升歌舞厅、酒吧、保健等雅俗共赏的休闲娱乐业。培育形成若干个核心竞争力强的演艺娱乐中心,对代表性的演艺娱乐业全面提质,加快形成衍生产品和衍生服务,提升品牌价值,提高高端消费比重。五是制订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积极利用民资、外资创办文化产业,加快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县形成以文化旅游、会展、印刷出版、广播影视、文艺展演、艺术培训、体育彩票等行业为支柱,全方位发展的优势文化产业业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

第七章强力推进旅游品牌化,打造旅游支柱产业

第一节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85、打造国内外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面构建以沩山为龙头,灰汤为枢纽,炭河里为依托,花明楼为支撑,县城为集散地,两型农村为新业态的现代旅游新格局,全面提升全国旅游强县的品质,把宁乡打造成为立足湖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的国内外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打破区域限制,全力构建长韶花灰沩旅游金三角,全力构建长韶花灰沩旅游黄金线;探索构建长沙宁乡张家界湘西国际国内长线旅游黄金线。十二五末,实现游客接待量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80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

第二节大力度开发建设景区景点

86、继续优化沩山风景名胜区。一是继续加大景区建设力度,建设“盛世禅都,天下福地”。以密印寺为核心,科学规划景区建设,完善集镇建设,全面恢复同庆寺、回心桥等景点。拓宽黄祖沩公路,规划建好沩山旅游环线,不断扩大景区景点范围。二是举办好佛文化节,继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佛教盛会。三是切实加强沩山风景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全面治理塌方和水土流失。四是努力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是着力建设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开发西周古城遗址、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等项目。六是加强回龙山佛教文化名胜区建设。

87、重点开发灰汤温泉旅游度假区。申报“中国温泉之乡”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宁静、温馨、自然、生态的现代温泉城和国际旅游度假区,打造长沙的客厅、湖南的名片、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构建商务会议中心、健身康体中心、休闲度假中心,打造温泉文化、生态湖泊、森林氧吧、风情小城四大品牌。力争达到年游客300500万人。

88、不断提升花明楼及其他红色景点品质。进一步加强少奇纪念馆和花明楼集镇规划建设;加强以炭子冲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带动大夫堂、芙蓉寨、双狮岭等特色景点开发。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继续加强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等红色景点的保护开发。

第三节加大湖湘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89、大力发展旅游新业态。开发两型农村旅游。依托两型社会、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秀丽的山水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乡村观光休闲游、生态度假游、农业农村体验游等业态。突出建设关山新农村、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核心景观。发展都市休闲游。打造县城“一江两岸三洲”、“十里芙蓉”、“十里樱花”、玉潭公园、滨江公园等城市景观旅游。开辟县城“酒吧一条街”、“夜市一条街”、“KTV一条街”等。发展新颖特色游。建设东鹜山游览、体育、休闲自然游憩区;开展青羊湖游艇、沩山漂流、三关门极限运动、赛车等特色旅游项目。

90、全面提升旅游综合配套水平。一是加强旅游公路建设。完善景区路网,搞好绿化亮化。二是打造餐饮服务品牌。鼓励发展地方特色餐饮,打造宁乡特色名菜,重点发展旅游星级餐馆及星级农家乐,打造10家湖南餐饮名店。三是完善旅游住宿服务设施。新建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4家,三星级酒店8家,扶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农家旅馆发展。四是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大力开发具有浓郁宁乡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宁乡知名度,提升旅游产业价值链。五是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品位。抓好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通讯等设施的配套建设,完善各种旅游标识标牌、服务系统。

第八章加强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发展承载能力

第一节构建立体式综合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十二五时期,实现投入170亿元以上,构建铁路、公路、水运、机场、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立体式综合运输体系。

91、公路交通。一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与规划。全力配合建设京港澳西线、长韶娄、益娄衡等高速公路。促进加速规划和启动宁韶株高速、宁龙(玉潭—龙田)高速建设。到“十二五”末期,建成5条以上高速,10个以上互通,形成顺畅的“中”字型的高速公路网络。二是加快融城市政大道建设与规划。规划和启动岳麓大道(长常张高速宁乡段)、宁梅大道(宁乡—梅溪湖)、五一西路(G319宁乡段)、金洲大道西线等市政大道。规划建设金花大道(金洲—花明楼)配合莲花大道(坪塘—莲花—道林—花明楼)等市政大道的建设与延伸。三是加快国道、省道改造提质。加快推进G319S208S209S311等域内国、省道改造工程,全力争取宁横公路等域内主干道纳入国家、省级道路体系;加快玉煤公路、宁朱公路、梅双公路等建设进程;四是全面落实交通“1225”工程。到“十二五”末,共建成一级公路150公里,二级公路631公里,三、四级及等外公路6287公里。

92、轨道交通。配合建设好长益常城际轻轨、石长铁路复线、沪昆高铁、洛湛铁路复线和可能规划建设的湘黔线机场连接线。争取规划和建设长沙市地铁2号线延伸至宁乡。规划和建设好轨道交通站台,建设好站台与其他交通的连接线和互通。

93、江河航运。依托湘江航运枢纽工程,全力疏浚沩江、靳江航道,规划建设双江口、金洲坝、道林航运码头。

94、机场建设。力争大托铺机场搬迁项目落户宁乡,并全力配合机场建设;预留空间,争取机场军民两用;科学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好沪昆高速、京港澳高速西线、湘黔铁路与机场的连接线。

95公共交通。着力建设便捷的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宁乡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公共客运体系,切实提高公共客运承载能力;着力完善城区公交系统,科学布局站场、线路,不断规范出租车市场营运;完善城区排堵保畅工程,制定城区综合交通改善规划;实施严重影响交通的丁字路、断头路改造以及主要道路交叉口的渠化工程;优化交通标志、标线、标识;加强城区停车场建设,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

第二节构建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96、电力。结合城市发展,着力加强城区电力设施建设,改善供配电网体系,大力完善提升农村电网,规划新增220KV变电所2座(经开区、东南板块),达到5座,110KV变电所达到10-12座。

97、石油、天然气。积极推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备项目落户建设。配合建设好“西气东输”长沙环城输气管网。加快建设新奥燃气等项目。合理布局城乡加油、加气站。努力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公交和民用燃气系统;努力提高天然气的工业使用比例;“十二五”末,全县基本实现燃气化。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加快整顿改造小煤矿。

98、新能源。着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水电,重点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改变单一的能源结构。

第三节构建水利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安全、充足、顺畅、生态、转化”的原则,实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全面构建水利安全保障体系。

99、完善城乡安全饮水工程。一是因地制宜保护开发水源工程。加强水源涵养地保护,建立饮用水安全预警系统,大力实施县域四条内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黄材水库、田坪水库、铁冲水库、洞庭水库等水源地保护。二是建设城乡水源工程。加快大坝塘水库、八家湾水库、金洲坝、铁冲水库增容等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建设三水厂、供水管网改造等自来水厂提质工程。三是全面加快农村蓄水、引提水设备更新改造2015年,彻底解决全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确保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

100、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工程技术;加大河流湿地生态修复投入,对部分乡村小河道实施生态整治,加快建设金洲湖湿地生态公园,重点加强沩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废污水排放总量,加强全县水资源调度与管理;适度建设中小水电站,建立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有偿使用制度;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水权有偿转让实践,进一步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

101、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加强防洪抗旱工程建设,加快小型水库、山塘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山洪地质灾害治理,重要河段综合治理;配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重点加强城市水环境工程建设,加快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强水土流失、崩岗等治理,建立健全山洪地质灾害预防预警体制建设。

第四节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102、加快“数字宁乡”建设。一是加快光纤到企入户,实现主要城镇区域随处接入、移动互联的无线宽带覆盖。大幅度提升互联网接入宽带标准。加快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二是大力推动电子政府内外网升级扩容,整合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形成全县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三是积极推进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带动3G、互联网内容服务业和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四是推进“三网融合”,形成覆盖全县的数字式、交互式、多功能的广电综合网。五是面向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建成覆盖全县、统一集中的空间、人口、法人和宏观经济基础信息资源库和资源管理中心,加快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节构建重要物资储备体系

103、构建重要物资储备体系。是切实提高粮油、肉类等食品储备,重点建设横市、夏铎铺、东湖塘等粮油储备基地,全县粮食仓储能力达到55万吨,着力建设猪肉冷冻储备库等项目。二是着力加强能源储备。三是建立健全农资储备体系。四是大力完善应急运行机制,建立防洪防汛、防火、地质及社会治安等应急物资储备库和运行体系。五是进一步完善国防和战略物资储备库和运行体系。

第六节加强基层政权基础设施建设

104、加强基层政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加强县级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县行政中心第二办公楼、地下停车库、信息平台等项目;加快原行政中心机关装饰建设。加强县直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县公安局机关、司法业务用房、档案馆等项目。加强乡镇机关建设。建设坝塘、夏铎铺、双凫铺等19个乡镇机关新(扩、改)建项目。加强驻宁乡事业性单位基础设施和村部建设,建设事业单位和村部项目100个。

第九章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宁乡

第一节全面创建两型示范县

105、全面推进两型示范县建设。突出大河西先导区建设。按两型工业新城和省会两型新区的定位,把宁乡东部地区打造成全国两型城市、工业园区的典型示范区。加速建立两型示范县创建体系,形成县—镇(街道)—村(社区)—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户全覆盖、层次管理的创建体系。加速建立和推介两型模式和标准。加速建立两型创建机制。加速建立全县和各级各部门两型创建五年行动纲领和年度计划。建立和实施两型社会创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办法。推动示范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到2015年,全县建设一批两型乡镇、两型村庄(社区)、两型机关、两型企业等两型示范单位

106、推动全社会节能环保。转变观念,增强节能环保意识和责任,引导节约生产生活用品。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教育,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相关规定,加强“三废”利用和处理,推进家庭节能环保,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和社区卫生物业化管理,推广家庭生活消费新模式,推动生活资料循环利用和回收。

第二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15%以上,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20%以上,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30%以上。

107、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优化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生活用地等的合理布局和配置利用;加强耕地保护,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红线;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效益;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合理开发灰汤地热资源;创新用地管理机制,探索建立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土地管理模式和配套政策。加大处罚和打击违法破坏耕地行为。

108、优化水资源和能源利用。建立一体化的水资源利用、管理、调控机制。加强节水工作,提高中水回用率。建立阶梯式用水、用电收费制度。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形成以天然气为主的公交和民用燃气系统,努力提高天然气的工业使用比例。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实现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清洁能源相结合。鼓励热电联供,实现园区集中供应蒸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限制“三高”产业发展,鼓励发展节能产业,狠抓建筑业、公共机构和交通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积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109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一是加快重大项目综合治理。推进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采煤沉陷区、地质沉陷区等综合治理工程。二是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企业“三废”达标排放标准;全面运行现有治污设施,建设覆盖全县的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循环利用率;调整完善县域水系,清理疏浚沩江等四条内河。三是加强大气环境和噪声污染治理。有效控制含硫气体排放量,确保城市空气质量环境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每年达330天以上;有效控制噪声污染,保证建成区噪声达标区在95%以上。四是加强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提倡清洁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城镇、农村、旅游景区环境整治,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对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全面实施分类收集和处理,引导社会建立废物回收利用调配网络和废物回收-转运-处置的中介机构;规划建设和科学管理县废旧物品循环利用市场,建立有毒有害和危险废弃物的专业收运系统。

110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加大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新建设36万亩生态公益林和防护林,优化全县森林结构。加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城镇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构筑城乡生态群落。加强金洲湖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生态脆弱地区、易灾地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严格控制小矿山开发。

第四节大力发展两型产业

111、加快构建两型产业体系。一是加强产业发展指导,科学编制《宁乡县产业发展引导目录》,鼓励发展符合“两型”、“低碳”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根据“两型”、“低碳”要求,强化产业发展的选择性与限制性。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鼓励发展新型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按节能环保标准改造现有企业;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能。三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环保与新能源产业基地、节能环保服务基地、两型技术创新基地。

112、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着力构筑上下链接、相互循环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强化原料消耗管理,实现内部工艺间能源梯级利用和物料循环使用,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经开区循环经济示范园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循环利用模式的产业园区和再制造产业基地。实施废弃物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和机器设备翻新等再制造技术示范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逐步建立循环农业、循环服务业等“低碳”经济模式,大力促进三次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第十章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一节加快建设教育强县

坚持育人为本,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推进均衡发展,构建现代化、开放式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转变。

113、优化教育布局。探索出台相关政策,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根据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分布趋势,按照“高中向优质学校集中、初中向中心集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和中心社区集中,适当照顾边远地区、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合理调整各类教育布局,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覆盖率,切实解决城区幼儿园、中小学入学难和农村校舍闲置与寄宿制学校不足的问题。

114、完善教育体系。构建开放、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内涵发展“十二五”末,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积极探索学前义务教育,提高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高水平发展职业教育,规范和促进民办教育,完善特殊教育,引进高等院校,重视成人高等教育和老年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对教育、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115、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把育人为本作为发展教育的根本要求。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探索建立综合高中、特色高中,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职教体系建设、基础能力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育模式,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严格教师资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健全教师管理制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二节加强科技普及创新

到“十二五”期末,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左右,全县培育认定科技研发中心50家,其中省级研发机构10家。

116、加强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工作。保证科普经费投入。鼓励全社会兴办科普公益事业。进一步健全科普机构网络。加强科普宣传教育与科普阵地建设,规划建设科技馆,定期举办科普活动,确保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常态化。重点加强青少年、农村干部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科普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

117、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改善技术创新环境;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提升对产业升级、社会发展及研发创新的服务能力,并形成新的业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继续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支持和推动创新平台建设,扶持重点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创新技术联盟,支持企业更多的申报参与国家、省、市及县级科技攻关计划,增加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到十二五末专利年申请量比2010年翻一番,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比例提高20个百分点。

第三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118、保护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注重保护文物和历史遗存,结合旅游开发,充分挖掘青铜、佛学、经学、红色、民间传统文化,打造一批知名的文物资源形象品牌;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

119、丰富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场所建设,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增强文化惠民服务能力,开展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繁荣文艺创作,发展传媒业、演艺业、美术业和动漫业等新兴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位档次;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净化文化环境。

120、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大力推行全民健身活动,加快面向社会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住宅小区、社区、农村聚居点体育娱乐设施配套,促进全民健身,努力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引进和承办国家、省、市文体活动,促进文体事业发展;积极招商引资,发展体育衍生品,繁荣发展体育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村村有健身点、镇镇有文体活动中心。

第四节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终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探索长效机制,统筹城乡就业。“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121、引导充分就业一是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探索提供政府性就业机会。建立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机制,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三是统筹推进城乡就业。重点抓好大中专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施“全民创业”计划,鼓励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个体经营者以及有一定技能和资金的农民工等各类群体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四是积极应对老龄社会就业形势。切实加强需就业中老年人就业服务,合理放宽用工要求,为其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122、加强就业服务。一是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城乡联网,为劳动者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就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二是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信息咨询、风险评估、创业融资、市场拓展、企业孵化等服务。三是完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开展免费实用技能培训,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普遍实行6~24个月的劳动预备培训,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加强创业培训,提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四是健全规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

123、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积极发挥工会和行业组织的作用,促进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二是全面推行劳工合同,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加强劳动调解仲裁,改善劳动条件,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三是倡导建立外出务工人员联合组织,维护合法权益。

124、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探索建立有序的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和非农转移。根据国家省市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优先解决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问题。大力实施农民工安居工程,开展农民工公寓及廉租房建设试点。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社保体系,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第五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到“十二五”期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5%98%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比较完善。

125、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大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逐步提高各类保险待遇。配合国家和省市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发放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现精确管理。统筹城乡养老保险,把农村人口和失地农民纳入全社会保障体系。监督民营企业、公司按法律法规要求为职工交纳社会保险金,提高民营企业五险一金比例。

126、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最低生活保制度。做好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把在城镇稳定务工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做好“应保尽保”。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促进低保与扶贫、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新农保等政策衔接平衡,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大社会救济求助力度,建立灾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流浪人员等困难群体的救助机制,健全突发性自然灾害等紧急救助机制体制。

127、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强残疾人、孤儿福利服务。增强社会慈善意识,积极培育慈善组织,加快发展慈善事业。

第六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128、加大医疗卫生产品的供给。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优化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规划建设东城医院,力争促进三医院升格为二甲医院,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健全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机制;加强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和民营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探索中、高级医技人员多点执业;加大医德教育,全面提高城乡医疗卫生队伍素质;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享受公立医疗机构同等优惠政策,促进有序竞争。

129、积极稳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形成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加强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与对接,打造区域性医疗服务品牌;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增加政府投入,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管理,逐步减少公立医院商业化成分;严格规范管理医护人员行为。

130、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快血吸虫灾害区根治综合治理。加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多位一体”的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全县医疗卫生资源快捷共享。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提高城乡居民可期望寿命。

第七节提高人口服务水平

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生育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

131、加强计划生育服务。健全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扶助、出生缺陷免费干预“两奖两扶一免”五项制度。逐步完善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推行优生优育,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力度。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趋势。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以内,新生儿主要出生缺陷三级干预措施覆盖率提高到50%,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0.25‰,婴儿死亡率降低到10‰

132、促进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儿童优先,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妇女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能力,提高企事业单位女性从业人员比例。积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未成年人成长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社区功能,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华光老年人度假安居基地等老龄事业项目。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完善全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

第十一章深化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节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133、加快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基本形成统一、开放、流动的要素市场架构,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一是改革土地税费、供应、流转、交易制度,建立统一全方位的土地资产市场,促进土地资源有效流转和优化配置。二是继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国有资产质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完善金融、税收、信用担保和技术创新等政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突出发展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和租赁等金融经济,满足经济社会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五是创新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六是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探索建立对乡镇的生态补偿制度。七是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改革人才收入分配体制,探索人力资本的股权化改造。

134、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一是继续深化土地改革。坚决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三是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四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135、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制度。一是合理界定事权,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加速适应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积极探索化解基层政府、教育、卫生等债务问题二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科学界定政府投资领域和范围,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管理,加强公共资源交易行为管理。三是不断促进财税增收,提高理财水平。

136、积极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全面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推动政府转型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相适应。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二是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三是强力推进政府精细化管理。加强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努力实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精确化和程序化;切实加强政府投资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对政府工作执行的全过程监管,健全监管机制;建立后评价制度,将政府工作推进纳入考核和追责范畴;改革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更加富有个性细节、更加突出精细化管理、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与变革的考核体系。

137、不断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一是加大政府对公共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创新民间资本进入公共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机制。二是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三是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责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的保障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四是积极稳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促进事企分开、经管分离。五是建立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殡葬改革机制。六是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

138、积极推行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一致、与文化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改革现行文化事业单位体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改革。二是改革人事制度。扩大文体人才引进规模和力度,引进文体复合型人才,提升整体素质。

第二节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39、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延伸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社会管理重心向乡镇转移。把公共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强化行政问责。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风险评估机制,防范和化解社会稳定风险。整合基层政法、维稳、信访等力量,整合卫生、人口、计生、文化、体育、民政、就业等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基层综合管理和服务新平台。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健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完善社会矛盾调解体系,有效解决劳动争议、土地征收征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社会联动和管理效率,增强政府社会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140、加强基层组织自治建设。推动农村社区化改造与建设,强化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科学合理的推进社会管理基础平台向社区转移,加强社区职责职能建设。提高社区在居民自治和社会管理的自主能动性。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直选等基层民主制度。加大社区资源整合力度,建立健全社区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加强社区组织与社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加大财政对社区建设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141、加强非政府组织建设。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引导各种非政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多元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积极培育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基金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职责,鼓励和支持依法参与经济社会管理,为政府转变职能搭建社会服务平台。放开服务类社会组织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加强社会组织规范管理,提高社会组织的自律性和诚信度。

第三节大力推进人才兴战略

142、推进人才兴县战略。坚持人才兴县战略,继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健全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推动人才结构调整,建设人力资源强县。到“十二五”末,我县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一是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培养、选拔任用、分配激励、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三是加快紧缺人才引进步伐,坚持需求导向,多形式、多渠道地重点引进发展所需的教育、卫生等专业技术类人才和经营管理类人才;四是加大开发区、创业园、软件园、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建设力度,进一步发挥产业载体在人才吸引、使用中的凝聚作用,为人才创造一个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天地和创新创业的发展空间。

第四节坚定招商引资唯一选择战略

143、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投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十二五时期,争取实施到位县域外资金2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0亿美元以上,县域外投资占到全社会固定投资60%以上份额。一是继续坚持招大引强,把重大项目引进当做招商引资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把扩大内需作为招商引资战略方向,在有针对性地对接沿海和发达国家产业梯队转移的基础上,重点引进来湘抢占市场、布局产业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10强、央企和国内外上市公司。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落户15家以上。二是突出把培育和壮大县域支柱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食品、工程机械、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招商,强化产业招商,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不断开拓招商引资新领域,努力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合作,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领域,引进优势资源,逐步建立适应现代城乡要求的服务业体系。四是坚持引智与引资相结合,加大智力、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力度,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五是切实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与效益,加强项目在环境保护、两型要求、投资产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论证。六是不断提升区域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区域国际国内影响力。七是注重完善投资软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第五节全方位推进开放驱动战略

144、努力扩大对外贸易。2015年,力争实现外贸出口8亿美元。努力培育和壮大外贸主体,改变过去企业稀少、产品单一的局面,形成企业众多、产品多元的外贸局面。突出培育重点,努力形成出口竞争优势,重点鼓励和支持三一、楚天、红宇等企业和一批新兴企业扩大出口,形成汽车起重机、食品药品机械、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优势出口产品。努力适应新形势,加快培训出口竞争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不断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努力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加大进口力度,围绕核心技术部件、先进管理与服务等优势产品,努力促进外贸收支平衡,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大外贸政策贯彻执行和研究制定力度。

145、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走出国门,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生产基地,开展跨国采购,争取境外上市融资。引导和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个人走出县门。鼓励优势企业到经济发达地区投资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逐步发展我县大型跨省和跨国公司,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鼓励和引导原有产业梯队转移,鼓励和支持原有产业业主到中西部和较落后国家投资合作。继续鼓励和组织引导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劳务输出。做好国内国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和劳动输出的科学评估。提高综合统筹能力,逐步搭建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

146、全面加强区域协作。不断巩固和拓展与国内外友好县(市、区)的关系,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合作。积极利用和发挥外地驻长和长沙(宁乡与湖南)驻各地商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宁乡与各地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积极主动参与长株潭战略协作与分工。积极规划与加强和周边大中城市和邻近县市区的协作。全面打通“西联”通道,积极吸附湘中、湘西、湘北优势资源和人力。按照省市部署和要求,积极做好对口支援和省管强县扶持工作。

第六节坚定投资带动战略

147、强化项目支撑。把项目工程作为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唯一载体。努力汇聚项目、资金、土地、政策等投入要素。深度策划包装和准备一批促进和支撑发展的重点项目。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推进项目招商和建设。不断优化和深入推进“两帮两促”等优化项目和企业发展的重大活动,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项目协调、考核和奖惩机制。

148、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投资环境、施工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

第十二章加强党的领导,团结和率领全县人民

共同建设繁荣和谐新宁乡

第一节加强党的建设

149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一是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委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统筹发展大局的能力。二是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能力。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四是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和建立以城乡统筹和有利于发展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机制、城乡互动的基层干部人才工作体系、城乡合作的互帮互助体系等。五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健全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纪律保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150、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一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依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三是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

151、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增强政府精细化管理。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机制。

152、充分发挥各团体各阶层的主体作用。一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民族、宗教团体、新的社会阶层和港澳台侨胞(眷)等各方面人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发动全县职工、青年、妇女积极投身于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业之中。三是加强和各驻宁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各驻宁单位的联动作用。

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53大力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进取型城市,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城乡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少奇精神,充分发掘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精神,塑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宁乡人民精神风貌。加强精神文明承载体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综合档案馆、展览馆和博物馆。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节切实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建设平安宁乡

154、着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强化特殊群体帮教和预防管理。坚决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强化网络监督管理。加强社会治安队伍建设。加强对校园等重点场所和区域加强安全防控工作。严格执行建筑消防标准,严防重特大火灾事件。

155、做好有关国防建设工作。是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二是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后备力量建设。三是加强人防工作。加强人防队伍建设;加大人防工程建设,完善基本指挥所配套功能,提升人防工程面积人均占有量;加快人防信息化建设,提升指挥决策智能化水平。四是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五是切实加强基层人武力量,做好征兵工作。六是全力支持人武部和驻宁解放军、武警部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工作。

156、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生命安全。进一步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和机制。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监管队伍业务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技术装备。全程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和指导。加大对学校等重点单位和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餐饮监管力度,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严格执行基本药物生产、流通各项管理规定,切实保障基本药物质量;组织力量对药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加大农村药品市场的检查力度,切实保障药械质量安全。

157、完善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健全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机制,加强对灾害的预警预报,提升防御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管理能力。

第五节加快法制体系建设,建设法治宁乡

158、建设法治宁乡。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加强依法治县。一是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公正廉洁执法;二是不断创新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三是完善律师管理制度,加强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健全乡镇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探索以法律化解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四是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高公民法治素质,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第六节形成强力机制,确保十二五美好蓝图圆满实施

159、形成强化规划顺利的机制。强化规划合力。完善规划体系。突出总体规划的统领作用,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的细化功能,构建以总体规划为核心,各级各类规划为补充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内容衔接,促进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上下级规划、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等的相互协调。强化政策引导。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发挥信贷、投资、价格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尤其注重土地、资金、项目等方面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引导各种经济资源向重大规划项目配置,确保规划发展目标的实现。强化规划实施。制定规划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年度计划,建立年度计划执行与五年规划执行情况考核制度。建立规划实施定期调度制度,定期向县委、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报告。规划实施中期,对规划实施情况分析评估,形成中期评估报告。因特殊原因需对规划进行调整,须依程序报批调整。公布和广泛宣传规划,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宁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监督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附表: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

                                                                                                                                                                                                                                                                                                                                                                                                                                                                                                                                                                                                                                                                                                                                                                                                                                                                                                                                                                                                                                                                                                                                                                                                                                                                                                                                                                                                                                                                                                                                                                                                                                                                                                                                                                                                                                                                                                                                                                                                                                                                                                                                                                                                                                       

十一五”

规划目标

2009

2010

2015

年均增长

(%)

GDP(亿元)

270

367.6

490

850

15

人均GDP()


29325

36296

61150


财政总收入(亿元)

14.9265

18.38

25.5

85

28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10.3784

14.4727

19.2

53

24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700(累计)

258.65

342

851

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8

99.13

117

288

20

外贸总出口(亿美元)

0.4

0.4

0.38

8

100

存款余额

160

159

200

700

30

贷款余额

120

97

117

500

35

结构调整

三次产业结构

155530

14.4:59.6:26

12.6:65.8:21.6

5:63:3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0

14.2

21

50

20

旅游产业占全县GDP比重(%)

8

8

8.3

15

35

工业总产值

400

561

830

2600

26

规模工业


443.2

660

2200

29

全县总人口(万人)

134

136.6

137.1

139

0.45

城镇登记失业率(%)

5

3.97

4

4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5%

98%

0.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650

16672

18840

33203

1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350

8216

9530

20000

16

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



70%

100%

6

城镇化率(%)

42

42.37

44.5

65


县城建成区面积(km2)



32

60


县城人口(万人)



31

5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

6

8.6

10

10


绿化覆盖率(%)

30

29

32

40


人均道路面积(m2)




12


人均居住面积(m2)



35

40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


1.1167

1.0945

0.862

4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7.8%

10%

达到国家约束指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85%

87%

95%(省厅指标值)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65

75%

57.6%

100%(省厅指标值)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75

98.7%

98.8%

100%(省厅指标值)

森林覆盖率(%)

51

47.32

48.05

51

0.6

研发经费占GDP比重(%)

1.5

1.8

2.0

2.5


专利授权量增长(%)

50

80.5

80

80

80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50

55

60

65

10

  

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